学术论文 |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来源:马文斯发布日期:2022-07-13 03:08:10浏览:507


摘要:本文通过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通过对《新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意识目标培养的分析,通过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渗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分析和阐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小学英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内容,对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渗透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渗透  策略和方法

 

一、 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课标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 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内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英语学习中文化渗透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有的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不可割裂的。语言承载着文化,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在历史的长河中,语言随着民族的发展而不断进行演变,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在素质教育的指引下,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种“语言技能”,掌握其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具备“交际能力”。想要在交际过程中得体的运用所学的语言就要了解和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要懂得“说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④因此,英语文化知识已经成为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将引导学生如何用英语大方得体地进行交际,把当今的英语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即在英语学习中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

(2) 语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是文字凝聚了社会”, Stuart Chase在《文字的力量》一文中如是说。如此简短的一句话,却向我们揭示了语言和社会的关系。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有些词汇被淘汰了,而新的词汇也在不断出现。语言学习者应该随时更新自己的词汇、语料库,来适应语言使用中的需要。在更新词汇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了解这些语言的内在文化含义,否则使用起来无异于瞎子摸象。 譬如说英语中的一个新词汇eddress是e-mail和address简略形式; 这个例子是两个词的合成而创造的新词,还有一些其他造词方法,比如重大事件产生新的词汇。美国“9.11”事件产生了一些新词,如美国许多孩子患上了post 9-11 syndrome(后9/11综合症),人们也把受影响的中学生称为“Generation 9-11”。这些词汇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一些社会事件的发生而应运而生的。是社会文化影响语言的最好的体现。因此,语言学习者不能简单地去背诵一个词汇,那样的学习是肤浅的,也是不利于语言交际的。只有懂得语言里面的真正的社会内涵,文化意义,才能更好的使用语言。

不管是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看,还是从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来看,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都是非常重要,也是必要的。在今天,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日益接轨,各国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日益密切。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要了解这门语言的社会乃至它的文化。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新课标》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我们来看看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有哪些具体内容。

 

二、 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教学内容

“文化意识”包括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四个方面的内容。更具体的来说,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指的是“英语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英语教育的不同阶段所对文化意识学习的要求都有所不同。 在英语学习目标的总体描述中对文化意识的每个级别都作了不一样的规定。 就小学英语教学来说,六年级应该达到英语二级目标的水平。一级目标要求学生对英语学习中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二级目标要求学生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其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 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言和告别语;

② 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做出适当的反应;

③ 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

④ 知道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

⑤ 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

⑥ 了解世界上重要国家的重要标志,如:英国的大笨钟等;

⑦ 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

当今社会,英语教师缺少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更好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在了解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后,了解了小学英语中“文化意识”所包含的内容后。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就是当今小学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相关的教学策略。

 

三、 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教学策略

(1) 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素,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首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素,与中国的本土文化加以比较,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不断地增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譬如说在学习各种animals(动物)时,分析各种动物在西方国家和东方国家所存在的意义的差异。如dog(狗)在西方国家代表着友善,是人类的好朋友,是忠诚的象征。再如dragon(龙)在西方国家是邪恶的象征,在许多的西方童话故事里,如《睡美人》中就出现过阻止王子营救公主的“喷火的龙”,而在我国龙则象征着炎黄子孙,亘古至今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的代表,是值得人们尊重而奉若神明的动物。

在学习Fast food这一课中出现了 hot dog这一快餐食品,“dog”的单词在这一课文中再次出现了,这时我为学生讲了如下一则故事:话说有个包子店,日日香味飘荡,吸引国内无数顾客。一日,来了一位外国客人,被包子香味吸引,于是向店家道:“把这里最好吃的包子拿过来。”只见这位外国客人吃的津津有味,于是问道“店家,这是什么包子阿?”店家道:“狗肉包子是也”。殊不知外国客人马立马大倒胃口,扣喉而吐之。这时再次为学生分析外国客人此举的原由。学生从而懂得了“hot dog”可作为食品,但是dog在食品类中确实令人忌讳的,西方人又怎么会把自己忠实的友人当食品呢。

而在讲到Weather(天气)这一课时,课堂上涉及到了rain的单词,这时,我们可以引入Rains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这个成语,从英语的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dog这个单词的更深层面的意思。

由上面的几个例子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知识所具备的文化因素并不是在某节课堂上片面地表现出来的,在整套教材中它也是循序渐进,不断的通过不同的阶段进行深入剖析的。关于“dog”的同一个单词,在英语教材中出现的次数和形式可能会完全不一样,如何挖掘其中的内在的文化因素完全取决于老师对这个词汇的理解力。

(2) 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素,扩展视野,中西比较,相得益彰。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挖掘教材内在因素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加深理解。 下面我们以深圳市基础教育英语教材编写组和朗文香港教育合作编写的Primary English For China的教材即 《KOKO爱英语》为范本,就这套教材出现过的中西方的节日作深入的剖析。在这套教材中出现过和节日有关的课文共有三篇,分别是:Christmas, Chinese New Year, Festival.这三篇课文出现在小学的不同阶段,有利于在教学中联系实际,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一起来挖掘中西方节日的文化因素。

节日习俗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题材。对于中西方节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为学生分析:

①节日习俗;

②节日食物;

③中西方习俗的差异。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小朋友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让小朋友了解中西方的节日趣事或进行一些与节日风俗有关的游戏或者活动。譬如说,在学习Christmas这一课时可让学生聆听或者歌唱Jingle Bells、 Christmas Eve,等相关的圣诞歌曲,老师还可以装扮成圣诞老师为学生派发礼物;在涉及到万圣节时让学生穿上节日礼服装扮成小鬼,提着南瓜灯玩trick or treat 的游戏;在谈及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时可设计划龙舟比赛的游戏或者播放龙舟比赛的相关片段。这样,学生既能够感受各国节日的气氛,也能够对它国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民以食为天”,在不同的节日里,每个国家的人们都会为他们的节日盛筵准备不同的食品。如外国人在圣诞节喜欢吃turkey,而中国过年的时候喜欢吃鸡肉,吃年糕;在(The Mid-Autumn)中秋节时喜欢吃月饼赏月,端午节吃棕子,元宵节吃汤圆。而不同的食物具有不一样的意义。如月饼和汤圆代表团团圆圆。以上所说都是每个民族所具有的特色食品,孩子们可以通过这些独特的食品来了解各民族的“吃”文化。

再次,我们不能因为学习的是英语就忽略掉中国本土文化这一层面的知识。 真正的文化意识的渗入不仅仅是西方国家的,而是中、西方两种文化意识的渗入,而且必须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英语教学当中,我们在对西方文化进行分析时,更应该强调本土的文化。当今中国,许多的人们对于自己的传统节日意识越来越弱,而我国也引入西方不少的节日:如Christmas(圣诞节),Valentine(情人节)。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一种文化的引入和渗透。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没有根的民族,是不可能源远流长的。当今社会,掀起了“国学热”,“昆剧热”。 这都是因为国人已经意识到了要发扬和保护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此,在各种传统节日被淡化之时,英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在讲授这些西方节日相关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强化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 就以上Valentine(情人节)而言, 中国人也拥有自己的情人节,如一直流传下来“七夕节” 或“元宵节”。这两个节日都和美丽的神话传说有关,在中国古代有很多歌颂这两个节日的诗词歌赋,如: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前一首词诉说着“七夕节”中牛郎织女之间的美丽动人的传说,也歌颂了美好的爱情。早在东汉《四民月令》已有“河鼓(牵牛星)、织女”相会于七夕的记载,之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日趋丰富并自然而然地屡屡进入历代诗家词人的笔端了,源源不断的这些美妙的诗词歌赋为七夕奉上了华彩的乐章。 后一首道出了元宵节那种灯火辉煌的景象,它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热闹欢腾的的节日气氛,而是一个繁荣的年代。而元宵节“吃元宵”的传统习俗寓意着对家庭团圆的美好的向往,而新时代更是赋予它民族团结的新寓意。

中国人擅长于把节日入诗入画,把我国的传统文化诗意化,中国也被称为诗意化的民族。英语教师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加强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加强自身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修养。只有更好的掌握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才能更好地为英语教育教学服务。著名的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用英语写就了传世之作《京华烟云》的读本,它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它是用英语写就的,但是却融入了浓厚的中国味,处处可见庄子思想的影子。这是一本道地的中国书,它把西方的读者请进去,“登堂入室,遂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此书向西方人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这说明了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的学习,并不是抛弃自己的文化积淀去掌握其它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而是建立在掌握自己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更好的去掌握、理解第二语言。相反,第二语言的习得可以作用于发扬本国文化的。这点从林语堂先生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其本土语言的学习和第二语言的学习是不应该冲突的,对于东西方国家语言的学习也是不应该冲突的。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孩子们在学习这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过程中做到相得益彰。

(3) 创设语言文化氛围,加强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如在学习一些礼貌用语Thank you!时,告诉学生在受到别人赞美时,西方人通常都大方的接收说一声Thank you very much!这是由于西方人大多比较自信,不像国人那么谦逊。在美国,每当有人打喷嚏,打喷嚏的人会急忙对周围的人说:Excuse me. (请原谅。),而周围的人马上随声附和:God Bless you! (愿上帝保佑你!),跟中国人所说的“长命百岁。”很相似。听到别人的祝愿,打喷嚏的人立即回答:“Thank you!” 

在中国,人们遇见熟人时常以“你吃饭了吗?”为开场白打开话题。西方人则谈身体、谈天气。此外,西方人讲究Privacy, 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在学习How old …? How much is…? 句型时可告诉学生,在西方问女士的年龄是一大忌讳,更不能随便问别人的薪水。

在学习吃饭用具chopstick(筷子)和 knife, fork (刀叉)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西方人吃饭和饮食的习俗,如西方人不使用筷子,吃饭的工具是刀叉。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吃饭的时候保持安静,不说话,喝汤时不要喝出声音,喝咖啡时不用钥匙。作为客人,自己盘子里的食物要尽量吃完,对于好吃得要称赞一番。吃完饭后,刀叉药放在盘子上,要是没有吃完就放成八字形。

语言和文化的习俗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只有通过不断的比较、不断的吸收,学生才能慢慢地了解西方的文化,才能正确地使用语言,才能够避免在交际过程中闹笑话。

其次,开展具有文化特色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强化文化意识。文化意识的渗透也不应拘泥于课本教学和课堂教学,而应该走出课堂,联系实际。 我们可以在Christmas(圣诞节),让孩子在课外自制贺卡,赠送他人;可以利用课外的时间搞一次圣诞歌曲的表演赛。老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教室里的设备,如出好教室后面的墙报,营造一种浓厚的英语气氛。如可以结合西方的节日出一期黑板报,让学生收集相关节日的资料,画上色彩缤纷的配图,如代表复活节的色彩各异的复活蛋、代表万圣节的鬼脸,南瓜、代表圣诞节的圣诞老人,圣诞树等,并配上一些文字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及习俗等。 另外,英语课外阅读也不可缺少,小学阶段可以进行趣味阅读,创设阅读角,可以在班级和学校的围墙张贴大的英语故事连环画,培养孩子阅读英语的习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一些适合自已的英语书籍、英语报纸等,并收集一些课外的英语小知识,英语笑话,并把收集的资料做成手抄报,定期举行不同内容的英语文化手抄报展览,让大家一起分享孩子们的劳动成果。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主要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


四、结束语

以上所述涉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小学英语教学内容中文化渗透的内容、以及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教学策略。通过这样的分析和阐述,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渗透文化意识教育是迫在眉睫的。我们不能忽略一门语言的交际性去进行教育教学,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而去谈语言,这样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当然,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大家应当继续在教学中不断地对西方文化进行探求和学习,同时也要加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在教学中进行中西文化对比。而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教育,策略和方法可谓多种多样,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日积月累的努力和研究。


Refrence books

1. 邓炎昌,刘润清(1989),《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

2. 《英语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

3. 林语堂著,张振玉译(2007),《京华烟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 刘云丹,王春如(2008),《深圳市小学英语同步导学与测试三年级下册》中山大学音像出版社,广州。

 


免责声明 | 意见及建议 | 在线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2 www.gdjyxh-iesc.org.cn. 网站开放时间:8:00-20:00

粤ICP备09170434号